拔罐疗法是中医上很常见的治疗手段,拔罐主要是用罐通过燃烧加热抽吸的方式来对身体产生负压,对吸附的部位产生刺激,从而出现淤血或者是充血,这样可以调节身体的技能,改善身体的一些疾病。这种中医手法有很悠久的历史,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下这种中医技术吧。
二、拔罐技术的历史沿革
拔罐疗法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逐渐总结和发展起来的,古称“角法”、这是因为远古时代人们是应用牲畜的知(如牛角、羊角等)磨成有孔的筒状,刺破痈肿后以角吸除脓血的。成书于存秋战国时期的《五十二病方》就已经有了关于角法治病的记述:“牡痔居窍旁,大者如枣,小片如核者,方以小角角之,如孰(熟)二斗米顷,而张角”。其中“以小角角之”,即指用小兽角吸拔。晋代医家葛洪《肘后备急方》中存以制成罐状的曽角拔脓血治疗疮疡脓肿的记载。唐代王焘《外台秘要》进一步阐述了角法的应用:“取三指大青竹筒,长寸半,一头留节,无节头削令薄似剑,煮此筒数沸,及热出筒,笼墨点处按之,良久,以刀弹破所角处,又煮简子重角之,当出黄白赤水,次有脓出,……数数如此角之,令恶物出尽,乃即除,当目明身轻也”。北宋《苏沈良方》记载了用火力排气法拔竹罐治疗久嗽的方法,表明宋代拔罐法的适应证已扩大到内科疾病,由于采用竹筒为罐具,又称“筒术”、“拔筒术”。
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中,对用火力排气法拔陶瓷罐的出处、形状、适应病证、操作方法及使用优点等均作了详细介绍,如“火罐,江右及闽中皆存之,系窑户烧售。小如人大指,腹大网头微狭,使促口以受火气。凡患一切风寒,皆用此罐。以小纸烧见焰,投入罐中,即将罐合于患处。或头痛则合在太阳、脑户或巅顶;腹痛合在脐上。罐得火气合于肉,即牢不可脱,须待其自落。患者但觉一股暖气从毛孔透入,少倾火力尽则自落。肉上起红晕,罐中有气水出。风寒尽出,不必服药。治风寒头痛及眩晕、风痹、腹痛等。”清代呈谦在《医宗金鉴.外科心法要决》中记载了拔罐配合中药、针刺治疗痈疽阴证的方法及对预后的预测,并附有煮竹罐的中药处方及具体操作方法。
近百年来,随着社会的发展、科学技术的进步,拔罐疗法在广大人民尤其是医务工作者的挖掘、整理、验证、总结和提高下,得到了飞速发展。如在用具方而,已由古代的兽角、竹筒、陶罐,发展力金属罐,玻璃罐、抽气罐、挤压罐,乃至电拔罐、经穴电动拔罐治疗仪等现代装置;在操作方面,已由燃火排气、煮水排气,发展为抽气筒排气、挤压排气及电动抽气等等(以燃火排气吸拔的称“火罐”、以水煮排气吸拔的称“水罐”、以抽气法排气的称“抽气罐”);在操作方式方面,已由单纯地拔罐,发展为走罐(推罐)、闪罐、按摩拔罐及至配合电针、红外线及各种现代化理疗设备等;在临床应用方面,也由单纯地吸拔脓血,发展为治疗包括内、外、妇、儿、骨伤、皮肤、五官等科的上百种疾病,成为临床治疗中常用的一种方法。还有人将拔罐疗法与现代实验室检查法结合起来,用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。此外,像现代理疗中的局部负压疗法及气压疗法,也是古代角法的发展和演变。
拔罐疗法不仅在我国城乡深受群众欢迎,而且在印度、法国、日本、希腊、俄罗斯等国家也得到广泛应用。俄罗斯称拔罐疗法为“瘀血疗法”、法国称为“杯术”,日本称为“真空净血法”。非洲大陆至今还有不少民间医生在沿用兽角拔罐法。
以上是小编带来的关于拔罐的一些历史,看了小编的介绍大家对这种常见的中医疗法是不是更加了解了。拔罐疗法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掌握的,对身体安全性也很高,没有毒副作用。另外适用人群也很广,不管是老人,孩子都很适合,而且对各种内外科,妇科疾病等也都有很好的效果。